前言
secureCRT 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终端软件,在嵌入式开发过程中经常使用到,所以了解一下其快捷键操作是非常有必要的,可以提高开发效率。复制:[ctrl] + [shift] + c
粘贴:[ctrl] + [shift] + v 全屏:[alt] + Enter 菜单View的快捷键:[alt] + v Ctrl + A -- 光标移至行首 Ctrl + E -- 光标移至行末 Ctrl + k -- 删除当前光标至行末的字符 Ctrl + W -- 删除当前光标至行首的字符 Alt + B -- 打开新的连接 Alt + F + N -- 克隆会话0、在secureCRT里切换不同的窗口:ctrl+tab。
1、打开secureCRT,按alt+b,可以调出快速启动栏,我相信secureCRT的忠实用户,都会保存一堆的sessions。2、按ctrl,可以同时选中多个session,再点击连接,可快速连接。3、打开的第一个标签记为数字1,第二个记为2,依次类推,可用alt+1、alt+2……这种方式在不同标签之间切换。4、按钮栏,在查看->按钮栏,会在下面列出一排按钮,可以对其进行逐一的编辑,包含不同的动作,视频里演示的是一次性完成路由器的初始化配置,编辑一个按钮,选择动作是send string,输入代码是“en\r conf t\r no ip domain lo\r line con 0\r logg s\r exec-t 00\r exit\r hostname R”其中\r代表回车,都是些基本的配置。5、交互窗口,在查看->交互窗口,会在下面显示交互的窗口,在空白处点击右键,选择将交互发送至所有标签,这样在交互窗口输入的命令,会同时在多个标签中同时执行,有时候为了验证配置情况,需要各自show run,有了这种方法,就可以一次性搞定所有的输入了。6、脚本录制,脚本->开始录制脚本,在配置之前打开脚本录制,结束后停止脚本录制,保存成一个脚本文件,关闭软件后,重新打开执行之前的脚本,相当于由机器自动完成了之前的所有配置。我个人习惯于将繁琐的输入密码的过程录制一份脚本,每次启动会话执行该脚本直接进入到conf模式下,不过这样的缺点是,密码将以明文形式保存在脚本中,不够安全。7、键盘映射器,在选项->全局选项->默认会话设置->编辑默认的设置->找到映射键,就可以设定快捷键了,与按钮栏相类似,输入一个键,执行一个动作。8、锁定会话,文件->锁定会话,文件->解锁会话。可以用锁定会话,在个人离开后,避免被别人误操作。可以锁定一个或多个session。9、 sftp,在远程操作linux系统时,经常遇到需要与windows交换文件的问题,之前我的做法是使用rz命令,后来发现不是每个版本都支持rz命令,有时候搭建一个vsftpd临时解决一下,但所有的都不如sftp来的容易,secureCRT在5.5版本还不支持sftp,升级至 6.2意外的发现有了sftp的支持,快捷键是alt+p,心情大爽。10、关闭会话,在一个标签下,按ctrl+F4,即可关闭当前标签;关闭整个程序,则是众所周知的alt+F4。11. secureCRT 所有session文件保存的位置:options -> global options -> SSH hosts keys 最下面的目录地址里面.12.linux 下安装lrzsz软件包(redhat自带),可以使用sz和rz命令,上传文件.13. 显示字体: options -> global options -> default session -> edit default setting -> appearance,修改字体的大小(或者字符编码)等等.14. 使用类似linux的虚拟终端:options -> global options -> default session -> edit default setting -> Emulation -> Terminal 选择 linux15.当你对一 个网络进行完一个操作后,忽然发现你忘了monitor session ,或者sh run 出来将近一万行命令,屏幕往回翻,又翻不了几页,这时,你可以修改一个参数,达到效果,具体如下: Options-----Global Options---Edit default Settings进去后点Terminal----Emulation---下面的Scroll back后面的数字自己修改好了,比如我选了10000,你也可以选更大的,再点OK 16. 鼠标框选复制,右击就粘贴,putty也有这个功能.这个功能有的人刚用的时候可能很不喜欢.但是用用之后就会觉得很好用.安装之后第一次回让你选择,如果没有的话,可以在Global Options -> Terminal -> Mouse 这里改.转载自:http://www.cnblogs.com/DswCnblog/p/5620383.html